三门四柱七楼

白云观的主要建筑
山门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于白云山脚下建一石牌坊为山门。1987年,投资32万元在石牌坊前建起新山门及周围辅助建筑。新山门为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左右配备接待室、商店、食堂等服务设施。2000年1月毁于火灾。同年,仿北京白云观宫式牌楼重建新山门。山门高宽均为9米,四柱三门七楼,斗拱以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以上为木质结构,红色琉璃瓦覆
顶。正中门楣镌刻“白云山”三字,系明神宗朱翊钧赐经圣旨中的字迹放大
体。背面镶嵌“国泰民安”石匾,为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2001年所书。山门次楼正背面均镶有花岗岩画板,上刻“双龙守山”,“金鸡报晓”、“玉兔杵药”等吉祥图案,主次楼顶还配三对飞龙正吻,整个山门布局严谨。门内建一仿古式小公园,曰“滴翠园”。正中筑假山,上有泉水涓流,名“洗心泉”。又建凉亭,名“望云亭”,亭顶重檐躜角,基座下的龙头泉喷涌不歇。鹅卵石铺
道,两侧辟为草坪,古朴典雅,集山门、园林于一隅。 神路神路是徒步登山的必经之路。初建于明万历年间,后经历代增建修葺,由700余级石台阶组成,长200余米,宽约1.5米。依山而建,峭拔险峻,直入云端。神路起点原有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修建的石牌坊一座,上刻“名山胜景”,1987年拆除。1985年在神路第一梯段顶端新建石牌楼一座,高6米多,四柱三楼,斗拱、匾额、雀替、花板等雕刻形象逼真。第二梯段中建有北京九月红文化传播公司总经理张东升先生1998年捐资修建的东升桥。桥石拱玉带,宛若彩虹永驻白云圣境。桥名取意于“紫气东升”。桥栏雕刻道家八仙、八骏、八宝和白云八景。 木牌楼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木牌楼建于明代,过去也称山门,高12米,双层飞檐,多层斗拱,似神话中的南天门。26个兽头各显其威,8只角风铃丁当作响。坊檐上书:“白云无尽”、“黄河玉带”、“佛法无量”、“神威有赫”。是古代建筑师、工艺美术家的杰作。 五龙宫五龙宫,四合院落,自成一体。因宫中有“五龙捧圣”塑像和壁画(描绘真武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成真之后,妙乐天尊为试其是否心诚,派遣仙童扮作美女下凡调戏祖师,无奈之下,祖师将那女子用剑刺下悬崖,因自受惊恐,又违犯戒规,也跳崖欲自尽,被半空中的五条彩龙捧起,由太白金星接驾于天宫的故事)而得名。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是道教追溯真武祖师脱凡成仙过程的宫殿。宽10.45米,进深10.70米,真武祖师座坎宫。东有观音阁,南有南极祖师,北有北极祖师。2001年11月25日晚被烧毁,损失巨大。2002年重建。 天门五龙宫与真武大殿之间,曲尺形排列着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四座天门都建在高高的平台上,两侧均建有配殿;显得威武高大、兀然屹
立。
二天门与三天门之间是一所宽敞的庭院。南端是1989年兴建的点墨廊,供名人学士、社会名流挥毫留言,廊内有著名书法家启功、赵朴初、高峡、吴三大等题写的40余幅书法珍品。西端矗立着两根石旗杆,旗杆上刻有“经三十六修而成正果、统八十二化以伏龟蛇”的对联,叙述真武祖师经三十六世修炼才得正果、八十二次制伏龟蛇的神话,是白云观古代石刻艺术的代表。北侧是洞口宽阔高大、坚固朴实的白云洞,洞额镶嵌石匾一块,上书“大明敕封白云洞”,为明神宗朱翊钧所封。白云洞原名真人洞,相传真人李玉风在此修炼,其弟子为了纪念这位开山道人,把他住过的山洞称为真人洞,洞内有李(玉风)真人塑像。 真武大殿真武大殿殿院为四合院落,殿宇凌空,楼阁崇高,走廊回环,幽径相通。两厢配殿,五祖七真。1947年农历九月九日,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葭县时,曾在这里看过葭县文艺工作团演唱的晋剧《反徐州》,并以“亚洲部”名义,赠剧团“与时并进”锦旗。
真武大殿也称正殿,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白云观的中心,也是道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建在一米高的砖石平台上,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殿堂连接卷棚,深18.8米,宽10米。殿堂卷棚,重檐八角,彩绘斗
拱。正殿由前殿和后殿两部分组成,前殿真武祖师塑像端坐平台,龟蛇二将开道于前,赵公明、马华光元帅待立于后,金瓜、钺斧、朝天镫等仪仗排列左右。后殿真武祖师铜像高坐神龛中;掌印执旗的周公、桃花躬身侍立,威武剽悍的十大元帅拱卫两旁。据古建筑家考证,后殿系明代创建,属歇山式建筑,屋顶高耸;前殿为清代修建,属卷棚式建筑,屋顶拱圆,上覆琉璃
瓦,历来翻新不多,基本保持了明清建筑的艺术风格。殿内有壁画70余
幅,绘制于清末(1904年),描绘了真武祖师降生、修行、悟道、伏魔、赐福等神话传说。 钟鼓楼两楼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钟楼位于真武祖师殿东南侧,四角躜尖式两层结构(下层土石结构,上层木质结构),楼身呈金字塔型,楣题“金钟自鸣”。楼内悬挂巨钟一口,系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铸造,相传重9999斤(为避万岁)。钟声噌咳,百里可闻。古人曾将“白云晨钟”列为古葭州八景之一。鼓楼在真武祖师殿西南侧,与钟楼遥遥相对,建造格式相仿,楼内悬大铜鼓一面。从古至今,道人晨敲钟,暮击鼓,故有“晨钟暮鼓”之说。 三官殿明代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天、地、水”三官。两厢建有六曹森严殿,殿前有一四面坡顶木牌坊,均由斗拱套制而成,造型优美别致。坊楣上书“三元考校”四个大字,寓意着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考核人在阳间的功过善恶,校对死后阴间应给予的赏罚之意。 藏经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春,动工修建藏经阁,四十八年(1620年)秋告竣。阁面阔16.2米,深8.8米,五阁式双层建筑。御颁道藏经列架珍藏阁
上。相传当年九月九日,葭州知州卢扬辉登临此阁,忽见灵芝一茎丽三花挺出于西南梁间,因此藏经阁又名瑞芝阁。藏经阁正南有一碑楼,内立一通龙头石碑,上刻明神宗颁经圣旨,下面是明天启元年(1621年),葭州人、云南师宗州知州李嘉声亲泐“敕建道大藏经阁记”。御颁圣旨原件至今保存完好。御制道藏经1947年被焚毁,现存《正统道藏》、《道藏辑要》、《铁版神书》、《道教大辞典》等5000余卷经典,均系1986年新购。 玉皇阁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是白云山的主要建筑之一。在宽阔平展的院落内,玉皇阁突兀而起。阁身两层结构,三层挑檐。十字脊顶,飞戟刺空。上下门楣,雕梁画栋。左右阁檐,浮雕飞彩。八仙神态,迥然
不同。阁上供奉万神尊主玉皇大帝。超出群宇,以示至尊。楼下悬一铁钟,系清同治年间所铸。 文昌楼建于明万历年间,楼身两层结构。内供文昌帝君(即文曲星),是古代
学者、文人、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为功名、禄位之神。1912年失火焚毁,1915年重修。 九龙壁位于玉皇阁南,建于1998年。正面琉璃制作金碧辉煌,九条彩龙咤叱
风云,呼之欲出;背面花岗岩石上线刻玉皇大帝出巡图,众神簇拥,威震寰宇。 三清殿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白云山重建庙记》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重修三清殿碑记》及三清殿建筑特征分析,三清殿创建于宋,大型扩建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和清宣统二年(1910年)。面宽12.8米,进深8.8米,硬山屋顶,鱼龙吻兽,宽阔宏伟,展示了他在观中的崇高地位。殿内供奉道教的三位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两厢建有南斗六郎和北斗七星庙。 元辰殿1995年建,是白云山建筑规模最大的庙。重檐歇山屋顶,四面回廊,琉璃瓦顶,古朴庄严,雄伟壮观。庙内供斗母及六十元辰。斗母,道经称她为北斗众星之母,为三目四头八臂,是位慈惠、善良的女神。在道教中,斗母主治中天,光照世界,救护众生,消灾免难。六十元辰是道教信奉的六十位星宿神,也称六十甲子神,轮流值年,故又称值年的星神大将军为“元神”、“值年太岁”。按照“本命神”、“本命年”的说法,人们认为自己的寿命、福禄都由本命星辰主宰,敬奉本命元辰就可吉祥如意、一生顺利。1999年,又在元辰殿前建正大牌楼,选料为河北曲阳汉白玉,色彩明快,亮丽醒目;为四
柱、三门、三楼,庑殿式顶,梁坊抱鼓。雕刻有“女娲补天”、“天女散花”、
“麻姑献寿”、“穆桂英挂帅”、“盗仙草”及“四灵”、“十二生肖”等精美图案。 悟道壁2004年建。位于元辰殿西侧清通桥下,为一字型石砌影壁墙,长31.5米,宽7米。选材为本地石料镶嵌黑色花岗岩板材,壁名由原全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题写,刻字均为名人题白云山墨宝,有毛泽东手书“与时并进”、书法家韩亨林手泐高志其《白云山赋》等几十幅书法珍品。 魁星阁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地处白云山西北制高点横岭之上,高耸凌空,睥睨群山。为两层阁楼,飞檐挑角,四挂风铃,时有鸣声。阁内塑魁星像。农历七月二十一日为魁星诞辰日,每年该日,四方文人墨客相会
于此,在举行祭祀魁星仪式后,举办“羊道会”。即将所礼牲羊之肉及内脏、头、眼、耳、舌等部件分别烹调为汤,一道一道请与会者品尝。故称为“羊道会”,汤为“羊道汤”。 聚贤坛聚贤坛位于魁星阁南端,2002年建。形如宝胡芦,大圆半径12米,小圆半径9米,面积600多平方米,坛表用青色石板铺设,洁净典雅。周边建有石材护栏。坛中安放一座长2米,宽、高各1米的石雕香炉,做工精细,美观大方。大圆中心建有半径为1.5米的太极八卦图回音壁,堪与北京天坛回音壁媲美,为白云山一大奇观。魁星阁与聚贤坛之间悬挂文运钟,重5000多斤。口径1605毫米,高2005毫米,取意白云山建于公元1605年,铸钟于
2005年。文人学士到此游览,撞击此钟,以图大吉大利。 东岳殿位于真武祖师殿东下侧,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硬山式屋顶,殿堂宽宏,雕饰流光溢彩。殿内所塑盘龙栩栩如生,木雕工艺精巧绝伦。殿前加有卷棚。院内左右建有七十二司祠,塑像形态各异,威仪凛然。殿内供奉主神为东岳大帝,即泰山之神。


古建牌楼制作的结构有哪些分类
古建牌楼制作从结构上分类如下:
一、木牌楼:
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脊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
二、琉璃牌楼:
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在北京仅有三间四柱七楼的一种。其结构是,在石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夹楼、边楼等均与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坊用黄、绿琉璃砖嵌砌壁面,威严壮观。
三、石牌楼:
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者。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明楼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果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
四、水泥牌楼:
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
五、彩牌楼:
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


五台山的菩萨顶的建筑特色有哪些?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所以又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后来藏族僧人进驻五台山之后,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之首。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修筑殿宇,寺前有石阶108级,布局十分严谨。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菩萨顶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后来的规模。北宋时期对寺院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1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

1402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1573年至1620年间再一次,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至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于是在1660年,将菩萨顶由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并从京城派去寺院住持。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通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而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石阶末端的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并雕有九龙戏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活灵活现。

菩萨顶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后来的康熙皇帝下令建筑的。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3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面阔7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绘在布上的藏画唐卡。

另外,在大雄宝殿和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

实际上,这只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


标志性的牌坊有什么特点?
标志性牌坊主要起标志地点、引导行人、分隔空间作用的牌坊。这类牌坊既有立在宫殿门口的,也有立在寺庙、陵墓、祠堂或者大型园林等建筑群前面的。

它们作为这组建筑群的一个标志的,不但是整个建筑群序列的开始,同时也起到框景效果,在整个建筑群之间增添了一个空间层次。

在我国,著名的标志性牌坊有山东省青州市衡王府石坊、河南省南阳市古隆中牌坊、南阳市卧龙岗牌坊、浙江省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北京市颐和园牌坊、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杭州市西泠印社石坊、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古昭亭坊、江苏省徐州市荆山桥牌坊、河南省开封市古吹台牌坊和无锡市东林书院牌坊等。

其中,青州市衡王府石坊位于山东潍坊青州城区玲珑山南路,为明朝衡王府遗迹,俗称“午朝门”。

衡王府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五个儿子朱佑珲被封为衡王时修建的王府,衡王府石坊共两座,是衡王府正门前的大牌坊,也是文武官员叩拜衡王时出入的大门。

两石坊坐北面南,皆为四柱三门式牌坊结构。每坊东西宽11.5米,南北进深2.75米,高7米有余。两坊相距43.5米,建筑风格相同,尺寸一样,皆由28块巨石组成。

底座高1.2米,分3层,底层高出地面0.2米,刻云头花边;中层内收0.10米,雕荷花、牡丹等花卉图案;上层与底层齐,镌狮子、麒麟图案,每块巨石上有狮子12只、麒麟两只。

其中的雌雄石狮,透雕蹲立,昂首挺胸,瞪目鼓瞳,胸前雕挂石铃。雄狮左前掌踏地,右前掌踩石球,威武有力;雌狮子左前掌踏石球,右前掌抚小狮脊背,造型生动,惟妙惟肖,雕刻精美。

石柱方形,分立底座上,中间两柱各高2.82米;两侧两柱各高3.95米。每柱南北两面各镶透雕麒麟一只,高1.95米,昂首蹲立,每坊8只。4柱上方各嵌巨石横匾,匾上浮雕均为二龙戏珠图。

中门两横匾,上刻大字,南坊为“乐善遗风”、“象贤永誉”;北坊为“孝友宽仁”、“大雅不群”,为剔地阳文,字形宽博,笔画流畅。

“乐善”为朱佑珲号。“遗风”系朱佑珲去世后的用词。因此,石坊建置年代应在第二代衡王朱厚矫在位的嘉靖年间。

明朝灭亡后,衡王府被夷为平地,但是这两座造型宏伟的石坊却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两座石牌坊的存在,可以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当年王府昔日的辉煌。

襄阳市古隆中牌坊位于湖北襄阳城西13千米处的古隆中风景区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1893年,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由当时的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的。

此牌坊高约6米,长约10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牌坊宽3间,中为中间,两旁为次间,4柱脚深埋土中,四周出土处铺地平石,柱前后及旁,以10个纹头砷石支撑。

牌坊定盘枋斗口架正昂板,两正昂间置花板,并雕流空花纹,以为装饰。正昂上平铺脊筒檐板,其檐板叉出发戗,戗角做鸽尾形。牌坊脊板两端并饰鱼龙吻,中央置火焰珠。

牌坊正面中间上、下枋刻的是“古隆中”3个大字,上、下枋面浮雕“渔樵耕读”及“二龙戏珠”,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此诗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

牌坊次间上、下枋雕“双凤朝日”、“鹿鹤同寿”、“麒麟送子”、“赤虎朋寿”等浮雕,中间字碑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句名言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

在此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三代下一人”5个大字,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在牌坊背面的两边柱子,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另一诗句: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军事才能。

南阳市卧龙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另一个故址和纪念地。也有一种说法任务,这里才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之处。

卧龙岗牌坊位于卧龙岗上的诸葛亮纪念祠堂武侯祠内,一共有3道。

第一道牌坊位于武侯祠大门前二层台阶上,为进入南阳武侯祠的第一道牌坊,名为“千古人龙”石牌坊。

此牌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重修。通高8.5米,阔13.55米,青石质地。中间横额阴刻“千古人龙”4个字,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

牌坊形式为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坊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栩栩如生。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图画十幅,如“躬耕南阳”、“草庐对”、“舌战群儒”等,人物形象生动。

横额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皆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牌坊耸立门外,使整个武侯祠建筑更加气势壮观。

第二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在“千古人龙”石坊之后,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二道牌坊。

此牌坊为单门双柱,青石质地,通高6米,面阔4.5米,中间横额阴雕“汉照烈皇帝三顾处”,款署“道光辛卯巧月吉日”、“宛邑后学任守泰、刘玑、刘训”。

“汉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他曾与关羽、张飞三次来到草庐,问计于诸葛亮。《三国演义》将其称为“三顾茅庐”。为此,此坊便是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

此坊俗称三道门,初建于明代,1831年重建。石坊正中雕有“旭日出海”图。上楣刻“伊尹牧野”和“渭滨鱼钓”,寓意刘备之得诸葛亮,犹如“商汤之得伊尹,文王之得姜尚”,下楣刻“二龙戏珠”。坊阴上刻“八仙庆寿”,中书“真神人”,下刻“双凤朝阳”与正面相对应。

卧龙岗的第三道牌坊位于武侯祠中轴线上,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三道石牌坊。

此牌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高6米,宽8.5米,这里的立柱虽不“冲天”,但在额枋之上与立柱相对应的地方各置石吼一个,石吼雄峙在莲花座上,望天而吼。另外,在额枋两面均饰以历史人物,如“三顾茅庐”等。

牌坊正面横额阴雕“三代遗才”4个字,款署“康熙癸卯孟冬吉日”、“南阳府知府加二级王维新虔”。为此,此牌坊也被称为“三代遗才”石牌坊。

牌坊的背面阴刻“韬略宗师”4个字,立柱阴刻正书对联一副:

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载志;

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

这是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即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牌坊数时,王维新误答为三,为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桐乡市乌镇六朝遗胜石坊是乌镇市河西岸、剧场南首的昭明太子读书处的遗迹。

据乌青镇志记载,503年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曾随老师沈约在此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倒毁。明万历年间,驻乌镇同知金廷训,为了纪念昭明太子勤学功绩,在书馆旧址建筑了一个“六朝遗胜”的石坊。

这石坊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内,石坊为花岗岩,门楼式,高约5米,宽3.8米。因年代久远,风化残缺,门顶石上刻有“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等字。

在北京颐和园内,是京建筑中牌坊最多的地方,且独具特色。颐和园的牌坊多为标志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但牌坊上的文字均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颐和园的正门东宫门前有一块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牌楼两面彩绘金龙176条、金凤36只。牌楼中间镶嵌着一块石匾额,东题“涵虚”;西题“罨秀”。这两块题额为乾隆御书,非常珍贵。

除了这块牌坊,在颐和园内,最吸引人的牌坊要数园内排云门前的一块牌坊了。

这块牌坊滨湖而立,其建筑形式是三间四柱七楼,每个门楼都有不同的名称,有明楼、次楼、夹楼和边楼之分。牌楼正面写着“云辉玉宇”,背面写着“星拱瑶枢”,意思是云霞辉映着皇帝的宫殿,众星环绕着北斗。

这座牌楼是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建筑群真正的起点,它以华丽的形象点缀着园林景观,更显示出皇家的气派。

此外,在颐和园内的南湖岛上,还有两座木制牌坊,上书“凌霄”、“镜月”,高大华美。

“凌霄”,即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镜月”,即镜中之月,比喻虚幻的景象,这里指颐和园灵秀而不可捉摸的意境。

北京市国子监琉璃牌坊是国子监两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这是我国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是我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此牌坊修建于1783年。整个牌坊的形制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凡应属于建筑的木构架的显露部分均为花色琉璃贴面,楼上覆黄色琉璃瓦,架以绿色琉璃斗拱。

牌坊横额正面书“圜桥教泽”,是指听讲学者众多,背面为“学海节观”,意思因为听讲学者众多,要靠水道将学生分隔开。

整个建筑彩色华美,通体精致、大气,也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除了上面的这些牌坊,在我国,各名山也有地方标志性牌坊,例如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泰山等都是如此。


牌坊象征什么
牌坊,简称坊,类似于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建筑类型,更被海外当作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牌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聚居村落入口处的门型建筑。早期的牌坊非常简单,就是两根立柱加上一块横木,较多地注重作为大门的实用价值。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建筑渐渐形成一定格式,在城中有里坊,里坊有坊墙坊门,犹如城中之城,类似如今的居住小区。据历史文献记载,里坊中如果出现好人好事,便须在坊门上张贴通告,以示褒奖,由此坊门衍生出了新的功能。人们为了能使坊门上张贴的褒奖告示长存,就用更加坚固的材料另外制作坊门,篆刻褒奖事由,这就是今日牌坊的雏形。
到了宋代,里坊制度逐渐被打破,包围里坊的坊墙被拆除,坊门就逐渐失去了作为出入通道的作用,而成为纯粹的装饰建筑,而其建筑形式也日趋复杂优美,从最初作为坊门的一间两柱(即一块横板两根立柱)发展到后世的五间六柱十一楼坊(即六根立柱五块横板,横板及立柱上方还建有斗拱屋顶的结构,如北京正阳门外前门大街上的前门五牌楼),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牌坊。 牌坊的分类,从修建位置和功能的角度分为:街巷道路牌坊、坛庙寺观牌坊、陵墓祠堂牌坊、桥梁津渡牌坊、风景园林牌坊等不同类型
从建筑材料的角度分为:木牌楼、砖牌楼、石牌坊、琉璃牌坊、砖石合造牌坊、木石合造牌坊等类型
从建筑格局的角度分为:一间两柱一楼坊、一间两柱三楼坊、三间四柱三楼坊、三间四柱七楼坊、三间四柱九楼坊、五间六柱五楼坊、五间六柱十一楼坊等。